◎課程時間/地點 :
授課老師 : 許甘霖
課程時間 : 每周一下午二點至五點
上課地點 : SS312-2
◎授課老師簡介 :
◆許甘霖 助理教授
☆專長領域 : 經濟社會學、醫療社會學、國家理論
◎課程目標 :
本課程預期學生修完這門課後,對於農業問題有基本的具體知識(embodied knowledge),對「團結經濟」有更務實的理解,並能從更寬廣的理論視角審視 不同「團結經濟類型」的可能性與限制。
◎課程內涵 :
本課程也是個邀請和探索:邀請有興趣的同學,透過具體的團結經濟案例和 Karl Polanyi 的理論視角,一起實驗一種「解決問題的社會學」的可能性。課程 分為四部分。第一部分透過三篇理論性文章,定位團結經濟;接著透過三種團結 經濟的具體案例(孟德拉貢-合作經濟、葛拉敏銀行-社會企業,協力造屋),討 論以下問題:
1. 這些經濟形式要解決什麼社會問題?就什麼意義而言,這些經濟形式是 市場方案的替代選項(alternative to market solution)?
2. 這些經濟形式在解決問題的同時,造成哪些意圖的和非意圖的社會後果 (無論好壞)?為什麼?
3. 從市場機制與非市場機制的接合(articulation)來看,這些案例可持續 的機制是什麼?或者,(可能)無法持續的原因是什麼?
4. 這些案例的運作,需要哪些專業知識或技能?社會學可以做什麼?
5. Karl Polanyi 的理論,對理解這類經濟形式,有何啟發?
第三部分研讀 Karl Polanyi 的《大轉型》,嘗試從中獲得理解團結經濟的啟發。 第四部分為實作,修課同學分組自選國內外其他與「三農問題」相關團結經濟的 具體案例,以前述問題為架構作案例評析報告(含課堂報告及書面報告)。
選修學生除課堂外,亦須以組為單位進行「紅土體驗」,並繳交體驗心得。
◎預期效益及場域說明(與場域的連結) :
希望藉由跨域研習與交流,秉持「觀察-體驗-問題-提案-實作」之程序來進行,除了上課擁有理論式思考教學外,也將以東海紅土農場做為農作體驗實作的場域,最終希望學生能透過實際農務:整地、翻土、育苗、種植、施肥、灌溉、收成、包裝與行銷等過程中,所涉及的相關問題做為期末報告,以及未來針對農業相關的議題貢獻一點力量。讓學生參與體驗綠色農作活動,從中思考農作與器具間的互助關係及需要,思考綠色農場推廣的可能性。
◎回饋與反思 :
◆授課老師反思 : 社會系 許甘霖老師
雖然這門課選修的學生較少,但是備課起來卻一點也沒有比較輕鬆的感覺,因為選修同學來自不同國家,透過理論教導思維方式之後,也必須配合各個國家的國情進行分析。《鉅變》這本書也非常的不容易讀,所以同學在吸收上也有一定的困難,發在引導的力氣也很多;在期末報告的部分我給了兩組同學第一名,因為報告的實際案例都非常精彩,可以看出有從課堂上學習到不少的知識,甚是欣慰。
◆授課學生回饋 : 社會系 楊同學(教學助理)
許老師最初請我擔任助理的時候,我還搞不清楚究竟理論與紅土學院的關聯在哪。可是經過一學期的課程,我可以深刻的感覺的其中的連結,加上選修同學來自不同的國家,有大陸、馬來西亞等等,更加地把不同國家關於農業的議題討論發揮得淋漓盡致,能夠擔任助理也讓我學習到非常多知識。
◎學生成果連結 :
https://www.slideshare.net/secret/k2Adhxke1YjNk8
◎活動照片 :